現在的電子產品鋪天蓋地,幾乎人手一部,因此很多父母在照看孩子的過程中覺得孩子太鬧騰,為了圖自己清靜,就隨手給孩子一部手機或者平板,這樣,他們就可以安靜的坐在一邊玩上很久,也不會來打擾大人。有的家長還為自己的“聰明”暗自得意,殊不知這種做法極易讓孩子患上電子產品依賴癥,過渡沉迷其中而無法自拔,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極為不利。 當孩子對家長提出這種要求“媽媽,我想玩會手機”時,家長就一定要慎重對待這個問題,不能隨便做出回應。不可一味的做出妥協,讓孩子養成貪玩的壞習慣;也不可生硬的拒絕,讓孩子幼小的心靈蒙上灰塵。以下是3類媽媽的不同回應,我們一起來看看。
1“說一不二”的媽媽:想玩手機?作業寫完了沒?沒寫完趕緊寫作業去!
此類媽媽都比較強勢,當遇到孩子提出想玩手機的要求時,一般都是直接生硬的拒絕,并對孩子加以指責。誠然,這樣的方式最為行之有效,孩子當時是按照媽媽的話去執行了,然而時間一長,可能會讓孩子變得特別溫順,毫無自己的主見。這種氛圍下長大的孩子通常較為自卑,較難與人正常交往。假如家長換種方式,多考慮孩子的感受,以親切的口吻來說服孩子,并且抽出部分時間陪孩子玩耍,孩子在免受父母強勢攻性格擊的同時,也能自然接受不許玩手機的要求了。
2、 “通情達理”的媽媽:好吧 …… 但是不能玩太長時間!
此類媽媽似乎看起來很通情達理,孩子的要求也得到了滿足,還囑咐孩子不可玩太長時間。但小孩子的自制能力并不是大人想象中那么強,玩起來就完全忘記了時間,所有家長的叮囑都拋到九霄云外,當家長想拿回手機還會遭到孩子的抗拒。長此以往下去,孩子就會沉迷其中,每天都想方設法去玩手機控。如果孩子在媽媽的無原則允許下成謎于手機,這類孩子長大后性格易變得孤僻、暴躁。假若家長允許孩子玩的同時,約定好歸還的時間,讓孩子得到滿足的同時也利于其培養守約意識。(例如,為了保護眼睛,每次只能看20分鐘,不遵守規則的話,媽媽以后不再給你看手機了。)
3、 “巧解難題”的媽媽:“哎呀,我手機快沒電了,我們下樓去玩游戲好不好?”
此類媽媽的情商非常高,不但巧妙的轉移了孩子的注意力,還提出了讓孩子更感興趣的建議,通過及時合理的引導,順利的把孩子帶到大自然中,避免玩與不玩手機的正面沖突。這樣化解的好處顯而易見,不僅能讓孩子呼吸到新鮮的空氣,還能進行一些戶外運動提高身體素質。此外,在這個過程中,還能增加親子互動游戲,讓媽媽和孩子更為親近,可謂益處多多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