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照現行《眼科學》教科書標準,8歲以下兒童的矯正視力一旦降至0.9以下,即為弱視。
上周日,中華眼科學會在上海對這一“擴大化”的診斷標準作出重大修正。專家預計,此舉將為我國超過1/3的弱視兒童“摘帽”。
按照以往診斷標準,我國兒童弱視發病率3%左右,約有近2000萬兒童患有弱視,F行診斷標準從1987年沿用至今,但眼科醫生卻發現一個悖論,兒童年齡越小,弱視的發病率越高,治愈率越高;年齡增大,弱視發病率越低,其治愈率也越低。這表明該診斷標準太過籠統。
上周末,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斜視與小兒眼科學組就此重新定義,3歲以下兒童低于0.5;4-5歲低于0.6;6-7歲低于0.7;或雙眼視力相差2行以上為弱視。據悉,新診斷標準將收入新版《眼科學》教材,一旦代替現行標準,我國弱視兒童將驟減1/3。
據了解,近幾年來醫學教科書的權威頻遭質疑。如以往規定先天性心臟病的最佳手術年齡為3至7歲,現在已提前到1歲以內;以往視主動脈夾層為手術禁忌,9成患者因此死亡,而今9成該病患者通過手術治愈。
醫學專家認為,現行醫學教科書頻遭質疑實屬患者幸事。今后隨著疾病譜的變化和醫學技術的進步,診療方法將越來越規范細致,更多患者將從中受益。
|